作为20世纪的伟大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其实并不多产,自1904年创作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开始,直至1941年去世,他一生只有三部小说(另有《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利西斯》),一部诗集(《室内乐集》)和一个剧本(《流亡者》),但都鼎鼎大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他的作品均不止一个译本,只有一部出版至今73年尚无中译本面世,这就是其晚年绝作——《芬尼根的守灵夜》。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乔伊斯对当时文学的一次超越,标志着西方后现代文学的新时代。它对当代文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该书字谜一样的词语经过以德里达为主的解构理论家的阐发,改变了当代文学的阐释方式;该书有如迷狂的叙述,一方面在贝克特那里得到哲学性的发展,一方面在罗伯-格里耶的《观察者》、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巴塞尔姆的《城市生活》等作品中得到了相似的表现。该书迷宫一样的结构早已成为当代众多作品使用的手法,“迷宫”、“百科全书”、“万花筒”这些乔伊斯用以描述《守灵》的词汇常常出现在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罗伯-格里耶等人的作品之中。
在20世纪初期,在几乎没有前人参照的条件下,《芬尼根的守灵夜》却已全面地发展出了60、70年代才开始兴盛的艺术手法。后现代文学理论奠基人伊哈布·哈山更是把《芬尼根的守灵夜》作为建立他的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他如此说道:“倘若没有它那神秘的、幻觉式的闪光在每一页中的每一个地方滑过……,后现代作家们就完全可能和他们的前人毫无差别,而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芬尼根的守灵夜》不仅对当代文学的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同样影响着当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解构理论大师德里达说他读乔伊斯已经读了25年或30年了,而且每次写作,乔伊斯的幽灵总在其中浮现。他在《给乔伊斯的两个词:他战争》中专门以《芬尼根的守灵夜》为研究对象。
《芬尼根的守灵夜》就是这样有如思想的源泉,影响着当代众多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并通过他们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文化。因此,即便这是一本需要巨大的勇气、毅力和悟性来阅读的天书,却是当代不能不读的一本书。
乔伊斯创作《芬尼根的守灵夜》前后花费17年的时间,所付心血远超《尤利西斯》,在作品完成之际,他甚至说现在除了死之外便没什么好做的了,并放言“这本书至少可以让评论家忙上三百年”。正如他所言,自1939年出版来,引发了争论无数,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形成了《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解码热潮。因翻译难度极大,该书出版至今尚无中译本面世,众多乔迷翘首以待。
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于2012年9月推出的《芬尼根的守灵夜》,是目前全球唯一的中文注译本,译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后戴从容,多年专攻乔伊斯及西方当代文化研究。她在近10年研究《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基础上,集国内外研究成果,耗费8年心血而成。译者在翻译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注解,力求呈现原著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最大程度地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