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的确,喧嚣繁杂的现实世界需要一点诗意去点缀,孩子们的童年尤应如此。

2017年,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开始策划第一本给孩子们的诗歌绘本——《给童年读首诗》。
在一次儿童文学座谈会上,我遇到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刘保法老师,并和他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谈话,我们一致认为:或许读诗不多的孩子不会怎样,但是读诗多的孩子肯定会不一样。在诗的滋养下,他们会变得更聪明、更善良、更高贵、更优雅……一个孩子能被诗吸引,那么他一生的阅读和审美,就会立于很高的台阶。然而在当时,市面上能给孩子读诗的书我们总觉得不尽如人意,从诗作本身到画面审美,似乎并不能将诗歌的哲思、意蕴、诗情画意完整地表达表现出来,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似乎总差了那么一点点。于是,怀揣着对孩子、童年的敬畏和理想,心存一丝当下人们仍对诗歌钟爱的侥幸,我与主编刘保法老师约定,一定要做一本题材广泛,蕴含哲理,荡漾想象,充满童心童真童趣的童诗集。
刚拿到主编的初稿时,我方才意识到挑战刚刚开始,稿子一共挑选了中国原创诗歌55首,作者就有41名,然而好几位作者身处台湾、香港等地,因此取得每一位作者的版权授权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我开始请教社里做过版权授权的同事,草拟版权授权书,寻找作者的联系方式,待到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我们便着手开始与作者进行联系。与相熟的作者沟通起来没有多少困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家们对诗歌对儿童的殷殷关怀和期望,任溶溶老师、圣野老师、于之老师、金波老师和樊发稼老师热情洋溢,特别是圣野老师,至今难忘他对我说的,只要对儿童有帮助,他的作品可以随意用。令我稍感到困难的是与台湾、香港等地的作者联系,仅仅是寻找联系方式我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主编的帮助下,我与台湾的林世仁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联系上了,他是位儒雅又热情的人,在他的帮助下,我又与其他两位作者取得了联系。还有一些台湾的作者,我是通过写信等方式取得联系的,就这样反反复复,搜搜寻寻,折腾了好久,我终于拿到了全部作者的版权授权。
令我感触很深的地方有两处:一是编辑做书功夫在书外,当读者阅读正式出版物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细致又具体的工作,可是这些工作是编辑必须做而且要做到位的。二是我感叹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强大力量,很多台湾、香港作家都拥有微信账号,有了这个快捷方式,后面的沟通方便多了。这背后恰恰说明大陆(内地)的文化软实力正在逐步增强,经济和文化的繁盛使中国更多、更优秀的作者凝聚在一起,为儿童文学事业助力。
诗画不分家的说法自古有之。为了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情怀,我们的美术编辑们利用专业优势,邀请了国内大量优秀的插画师,包括朱成梁、何艳荣、王祖民、赵晓音、俞寅、陈泽新、马鹏浩等为这本书插画。我与美编反复沟通文字与画面的排版方式,辑封的处理效果,终于书的内容差不多定下来了,可摆在面前的还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原来的书名不是很理想,我怎样为这本书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呢?
于是,我上网查阅了所有儿童诗歌类书籍的名称,反复揣摩这些名字的诸多可取之处,总结分析我想通过本书传达给读者的想法,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何让人看到名字就对这本书过目不忘。冥思苦想了好几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在一个清晨,似有神助,我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了“给童年读首诗”这个名字,我将几日所想的名字一起写下来,请编辑部的同事们打分,大家最终选定了“给童年读首诗”。
刘保法老师的作品《纸船和风筝》收录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随着近年语文学科分值在中、高考占比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家长会选择抓住孩子3-6岁早期阅读启蒙黄金阶段,给孩子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这对培养孩子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都大有裨益。
2020年,定位于精准阅读、高质量阅读的《樱樱走进森林》出版了——这是给孩子们的散文诗绘本。
作者用儿童能理解、愿意读的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樱樱走进“森林”里发生的一些趣事。 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就流淌在樱樱与动植物的互动中。有一天,樱樱发现了一片好大的森林。她好奇地走进去,被眼前美妙的景色迷住了……于是,森林里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奇有趣、富有诗意的故事——
做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一本儿童散文诗绘本,也许就在无言中教会了孩子们如何观察身边的事物,用爱和温暖与自己和世界对话!
2022年,我策划的第三本儿童诗歌绘本出版了,《在一朵花里睡着》,多么充满诗意的名字啊……
儿童的日常能否入诗?儿童的日常入诗的意义何在?这是我在编辑这本童诗绘本时常常思考的问题。
|